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以政務公開助力惠民生 > 社會救助 > 臨時救助
民政部 公安部關于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
  • 2015-08-22 16:03
  • 來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 發布機構:
  • 【字體:   

民政部 公安部關于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 

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公安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公安局: 

自2003年實施救助管理制度以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有效維護了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基本權益。為進一步加強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制定本意見。 

一、加強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工作 

各地民政部門和公安機關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建立流浪乞討人員身份快速查詢機制、尋親服務機制和滯留人員身份查詢長效機制,幫助其及時回歸家庭。 

(一)建立身份快速查詢機制。公安機關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機構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管理機構;對突發疾病人員,應當立即通知急救機構進行救治;對疑似走失、被遺棄、被拐賣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及時通過調取監控錄像、走訪當地群眾、比對公安機關走失人口庫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發布協查通報等方式,及時核查其身份信息。公安機關護送流浪乞討人員來站求助的,應當配合救助管理機構辦理交接手續,形成《公安機關護送流浪乞討人員交接表》(見附件1)。 

對無法提供個人信息的受助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通過受助人員指紋、體貌特征等線索,及時查詢比對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救助信息和尋親信息。受助人員在站期間被發現有疑似走失、被遺棄、被拐賣情形的,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將受助人員體貌特征、發現經過等情況告知公安機關。救助管理機構報請當地公安機關協助核查受助人員身份信息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受理、答復。 

(二)建立尋親服務機制。對經快速查詢未能確認身份的受助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在其入站后24小時內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站等適當形式發布尋親公告,公布受助人員照片等基本信息,并在其入站后7個工作日內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數據。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報告后一個月內免費采集、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并將比對結果反饋救助管理機構。對當前已經滯留在站的受助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盡快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數據,公安機關應當及時組織免費采集,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比對,并將比對結果反饋救助管理機構。 

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受理家人走失報案信息,及時發布內部協查通報,并通報救助管理機構,同時提示報案人可前往救助管理機構查找。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將公安機關通報信息與站內受助人員信息進行查詢比對,及時將查詢結果反饋公安機關,同時為來站尋親人員提供查詢便利和幫助。 

(三)建立身份查詢長效機制。對經快速查詢和尋親服務后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滯留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經常與其接觸、交流,采集其敘述內容,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關鍵信息并及時甄別核實。對交由托養機構照料或已納入當地特困人員供養的滯留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繼續開展或委托托養、供養機構協助開展身份查詢工作。對有待核實的身份線索,救助管理機構可報請公安機關協助核查,公安機關應當及時核實確認。民政部門要建立滯留人員身份查詢激勵機制,對查詢效果明顯的人員或單位給予獎勵。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公安機關應當加強溝通協作,共同做好滯留人員身份查詢工作。 

二、建立滯留人員多元化照料安置渠道 

對于無法查明身份信息、在站救助時間超過10天的滯留人員,各地可根據當地救助管理工作實際情況,采取以下一種或多種方式予以妥善照料安置。 

(一)開展站內照料服務。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救助場所和設施設備,在站內開展照料服務。救助管理機構缺乏護理、康復等專業工作人員的,可以通過提供服務場所、開展項目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護理機構,由其承擔站內照料工作,形成救助管理機構負責提供工作場地、制定照料標準、規范服務程序、考核服務質量等監督、管理工作,專業護理機構負責提供生活照料、日常護理、康復訓練等具體照料服務的運行機制。對精神障礙患者、傳染病人、危重病人等受助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按規定將其送當地定點醫院救治、康復。 

(二)開展站外托養服務。因現有設施設備不足、無法提供站內照料服務的,各地可根據滯留人員的年齡、智力、心理、生理狀況,實施站外分類托養。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符合條件的公辦、民辦福利機構或其他社會組織,為滯留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等具體服務。各地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向社會公布購買服務的內容、程序、方式和參與條件,明確生活照料、醫療救治、日常護理、尋親服務、檔案保管等基本托養服務要求,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審慎選擇在資格資質、人員配置和設施設備等方面能滿足滯留人員服務需求的托養機構并簽訂托養協議。 

(三)納入特困人員供養。對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滯留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及時向所屬民政部門提出安置申請,由民政部門提出安置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對安置后公安機關已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符合特困人員供養條件的流浪乞討人員,民政部門要及時將其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落實社會救助政策,協助其辦理社會保險,并轉移至當地政府設立的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公辦福利機構供養。當地無公辦福利機構或公辦福利機構床位資源不足的,可以委托其他民辦福利機構供養。納入特困人員供養的滯留人員身份查詢確認后,由原救助管理機構聯系其親屬或者流出地救助管理機構,協調接送返鄉工作。 

(四)做好滯留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對于暫時無法查明家庭情況的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應當從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認真履行臨時監護職責,通過提供站內照料、委托兒童福利機構撫養等方式,為其提供符合身心、年齡等特點的生活照料、康復訓練等服務,不得將其托養至養老院、敬老院等成年人社會福利機構。民政部門要加強區域聯動,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縣級民政部門未設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或兒童福利機構的,要及時報請上級民政部門指定具備條件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照料。各地要依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公益慈善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為受助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輔導、行為矯治、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服務。 

三、保障措施 

各地要充分認識做好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部門協作與資源整合,本著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的原則,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 

(一)加強組織協調。各地要依托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機制,加強民政、公安、新聞宣傳等有關單位的工作聯動和信息共享,做好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尋親公告、戶籍登記、就業就學、醫療救治等工作,要指導、督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返鄉流浪乞討人員回歸穩固工作。民政部門、公安機關要建立與媒體的常態化尋親合作機制,在更大范圍內為受助人員尋找家人。 

(二)加強經費保障。各級民政部門要協調同級財政部門,建立穩定的滯留人員救助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并根據《中央財政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社〔2014〕71號),將滯留人員情況納入中央財政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補助資金分配參考因素。 

(三)整合各方資源。各級民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充分利用現有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社會福利資源,對符合條件的滯留人員予以供養或托養。有條件的地方,可推動建立或改擴建救助安置場所,集中照料滯留人員。各地可就甄別查詢、回歸穩固、委托代養、落戶安置等工作開展跨區域合作。 

(四)加強評估監督。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要強化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身份查詢、尋親服務等救助程序。采取站外托養方式照料滯留人員的,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要建立定期檢查制度,明確檢查周期和檢查內容,通過明查暗訪、聽取各方評價等多種方式,對托養機構服務質量、安全管理等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問題的,要及時警示;對不適宜繼續開展托養服務的托養機構,要及時終止托養協議。 

(五)推進通報制度。各級民政部門、公安機關要逐步建立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通報制度。對尋親服務不及時、回歸穩固工作不力、流浪乞討問題嚴重,特別是未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1〕39號)要求落實各項工作的地區予以通報批評;對積極開展尋親救助服務、源頭預防工作成效明顯的地區予以通報表揚。 

民政部 公安部 

2015年8月20日 

公安機關護送流浪乞討人員交接表

 年   月   日   時   分

受助人員姓名

性別

年齡

民族

身高

體重

接警時間

出警時間

發現地點

來站時間

現場情況

人口信息管理系統查詢情況

  □     未上網查詢

  □     查無此人

  □     已查到

疑似走失、被遺棄、被拐賣人員身份查找情況

  □     調取監控錄像

  □     走訪當地群眾

  □     比對公安機關走失人口庫

  □     發布協查通報

  □     采集血樣檢測DNA

是否查詢到此人

信息

是否與當地

公安機關聯系

是否與親屬

聯系

親屬或朋友

聯系電話

家庭地址

受助人員

身體狀況

  □基本健康    □肢體殘疾    □智力殘疾    □疑似精神障礙   

  □疑似傳染病  □行動困難    □明顯外傷    □嚴重抑郁    

  □躁動不安    □其他               

護送單位

電話

民警姓名

警號

接待人員

安檢、查驗人員

備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國家部委網站 -
- 市州政府網站-
- 省直單位網站 -
- 縣區網站 -
- 市直部門網站 -
關于本網|聯系我們|鄭重聲明|網站地圖

主 辦: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 辦:永州市數據局(永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網站標識碼:4311000024    版權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9375號    湘公網安備 43110302000125號
E-mail:yzcity@163.com    
聯系電話:0746-8379670(受理網站建設維護,報錯和不良信息舉報等相關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網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網
  • 三湘e監督
  • 監督一點通
  • 在线观看三级激情视频|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黄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 黄色三级电影免费|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色狠狠狠狠狠香蕉| 国产freexxxx性播放|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 国产在线视频凹凸分类| 色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二页在线播放| 免费黄色网址网站|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观| 国产区精品视频| 美国式禁忌芭芭拉|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男人操女人视频网站|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怡红院成人影院|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91探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97| 老汉色av影院| 农村胖肥熟口味重|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激情图片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女人疯狂喷水爽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